*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鼎坤策略
深度解读 2025年欧洲血脂管理指南更新要点,共探领域新知!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度盛会(ESC 2025)在马德里圆满落幕,血脂管理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控的核心环节,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次大会不仅重磅发布了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血脂管理指南[1]重点更新内容,还呈现出诸多临床研究亮点与前沿观点的深度交流。基于此,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就2025年欧洲血脂管理指南的更新要点及血脂领域的前沿进展等进行深度解读与分享。
新版指南:评估工具更精准,极高危人群范围扩大[1]
李建军教授指出,2025年新版指南是在201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整体来看,本次更新的幅度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版已为血脂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版指南主要更新内容聚焦在风险评估和风险人群优化两方面。
在风险评估方面,新版指南推荐SCORE2评分(<70岁)和 SCORE2-OP(≥70岁)替代原有的SCORE评分,用来评估40–89岁无已知心血管疾病人群的10年心血管风险,将助力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新的评分手段可以预测10年内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这意味着其不仅能评估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还能评估患者健康受损的患病风险。
在风险人群方面,指南对“极高危人群”的定义进行了拓展。过去,一级预防人群通常不被纳入极高危范畴,而在此次更新中,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或合并3项及以上主要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家族性(FH)合并ASCVD,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合并另一主要危险因素,也可被归入极高危人群。此举有望推动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实现更及时、精准地防治。
李建军教授进一步指出,新版指南并未进一步下调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对于极高危患者(very high risk)仍维持1.4 mmol/L作为当前的主流标准。新版指南仅对于“极端高危(extreme risk)”患者,建议考虑将LDL-C降至1.0 mmol/L以下,但这一建议仅为IIb类推荐。同时,指南强调有多个血管床的病变或者几次心血管事件,在临床背景较复杂的情况下考虑推荐降至<1.0mmol/L。
联合治疗:他汀基石地位不可动摇
李建军教授指出,在降脂治疗策略方面,2025版指南依然坚持“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这一核心原则。第一,ESC指南许多推荐都是强调高强度他汀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这次更新,亦提到了中等强度他汀的使用,这里有一定的中国元素存在,因为我国指南一直强调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治疗[2],如瑞舒伐他汀10mg可降低LDL-C 45.8%[3]。
尤为重要的是,新版指南系统梳理了多种联合用药策略,机制互补,且降幅更大,并提供了具体的降脂效果数据。例如,高强度他汀单药可实现50%LDL-C降幅,联合依折麦布,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再加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使用时,降胆固醇幅度可提升至近86%。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高危患者,指南特别强调应在治疗初始阶段即启动联合降脂方案,以加速达标、改善预后。
本次ESC上的研究证据也支持这一策略。我们知道,LDL-C有促炎作用及促氧化作用,在氧化后产生一些促炎因子,及血管收缩物质,会引发血管收缩甚至血管痉挛。在这项纳入超过1.3万例患者的高质量荟萃分析显示,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痉挛(CA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4]。研究发现,与非他汀类药物组相比,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RR:0.71;95% CI: 0.52-0.98; p=0.03; I²=58%)。此外,没有观察到MACE的发生率与参与者的平均年龄或随访持续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李建军教授指出,这一益处不仅来源于他汀类药物确切的降脂作用,更与其“多效性”机制密切相关——包括抑制炎症、减轻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减缓血管痉挛,共同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多维保护[5,6],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图:与非他汀类药物组相比鼎坤策略,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4]
人群前移,战线前移,思维前移,从治疗缺血到早期斑块管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机制是斑块的形成,能够逆转斑块、治好斑块,就管理好了心血管事件。在风险评估方面, 应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的评估,包括是否为易损斑块、是否具备逆转可能等,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干预策略[1]。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评估斑块的影像学工具包括[7,8]:无创成像手段包括超声、多普勒检查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可用于全面评估斑块的位置、数量、狭窄程度及钙化情况;
腔内评估方法:有创检查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近红外光谱成像(NIRS),可更直观地观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大小及炎症情况;
前沿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在斑块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无创评估稳定性方面具有潜力。
借助影像学手段有助于胆固醇管理,当LDL-C水平降低≥50%,且降至<1.8 mmol/L以下时,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斑块体积缩小,即“斑块逆转”现象,为临床降脂治疗目标提供了关键依据。
李建军教授强调,未来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中,应推动斑块研究和临床诊疗“人群前移、战线前移、思维前移”,不能再局限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或是否存在缺血表现,而应聚焦于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为实现更早期、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小结
2025年ESC年会围绕血脂管理展开多维度、深层次探讨,标志着该领域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正迈向更高水平。无论是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工具、更加明确的极高危人群界定,还是以他汀为核心的联合治疗策略升级,以及聚焦斑块稳定性管理的影像评估强化,均体现了新版指南对“早识别、早干预、强证据、重个体”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中国专家的积极参与和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陆续公布,正加速推动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从“跟跑者”走向“并跑”乃至“领跑”。未来,唯有不断深化临床实践、提升学术规范、加强国际交流,方能实现从指南解读者到指南贡献者的真正跃升。
小调研
专家简介
李建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原内科管委会暨冠心病中心 副主任,血脂中心主任
国家心血管病专委会代谢性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亚太分会 执行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委会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生物化学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委会 常委
国际心脏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 常委
亚太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联盟 常务理事
北京市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管理专委会 委员
15种国际期刊(JACC-Asia, NATURE-CV Health, CCA等)编委
10余种中文期刊(中华CV病/中国循环/中华老年CV病杂志等)编委
发表SCI论文400+,影响因子1000+,被引21000+,H指数69
2020-2024年斯坦福大学2%顶级科学家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收录
参考文献:
[1]2025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21-255.[3]STELLAR Study Group.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simvastatin, 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 (STELLAR* Trial). Am J Cardiol. 2003 Jul 15;92(2):152-60.[4]Effect of statins on MAC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spasm: a meta-analysis.[5]Zhao TJ, Luo D, Jiang X, Tang F, Jiang H. Effect of Statins on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Spasm: A Meta-Analysis of the Asia Region. Cardiovasc Ther. 2023 Apr 27;2023:8807278.[6]Franklin BA, Quindry J. High level physical activity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training and leisure-time pursuits.[7]徐浩洋,段舒惠,熊正彪,等. 多模态超声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4,30(21):3585-3588,3613.[8]张伟丽.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及靶向治疗研究[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22,42(3):357-359.
本文受访专家:李建军教授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